1
历史上有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纷争。
近代文学大家胡适曾如此评价他:“虽然他有伟大的功绩,然而世人却一直骂他,直到今天,这真是冤屈。”
而宋高宗赵构则对他大加赞扬:“他为国家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合议力促天下安宁。自从中兴以来,百废待兴,都是因为他的辅佐,确实对国家有重大贡献。”
然而,大多数人却认为他祸国殃民,罪恶深重,遗臭万年。
朱熹曾愤怒地表示:“秦桧的罪行已经上天有感,他应当死上万次,也无法赎回他的罪孽。”
展开剩余89%然而根据历史记载,秦桧刚开始踏入仕途时,倒可以说是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爱国青年”。
那究竟是怎样的变故让他最终走上了这样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2
秦桧出身并不显赫,虽然不是“富家子弟”,但他父亲是个县令,家境相对优越,致使他从小便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父亲一共有四个儿子,而秦桧在其中算得上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然而他早年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秦桧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心中只想着养家糊口,于是便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
然而,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生活,面对嘈杂不堪的课堂,秦桧内心逐渐涌现出不满与无奈。
他心想:“若能拥有三百亩良田,我甘愿做个闲云野鹤。”
于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他决定投身科举,考取功名,寻求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凭借他的才学,秦桧“一举成名”,顺利通过科举,成为了一名进士,并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在太学府的职位。
在太学府,秦桧认识了一批有志之士,大家都满怀报国热情,正值北宋的危亡时刻,这些青年才俊的爱国情怀对秦桧影响深刻。
当时,他在太学府担任的职务是“太学学正”,类似于现代的大学教授,工作看似稳定,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虽然拥有了相对安稳的地位,但秦桧依旧渴望更高的官职和更大的权力。
就在其他人为了一个小小的官职争得头破血流时,他遇到了命运的转机——他的妻子王氏。
王氏的家族背景显赫,是宰相王珪的孙女,这使得秦桧的仕途得到了王氏家族的鼎力相助,迅速从一个普通文官晋升为左司谏。
然而,在这之前,秦桧与王氏家族的理念并不一致。
在金军逼近时,朝廷提出割地求和,王氏一家人支持投降,而秦桧却坚决主张抵抗到底。
但他真正的立场究竟是什么呢?他坚持抗战,是否背后另有算计?
历史的转折往往不可避免,宋朝的形势已经危如累卵。
宋钦宗虽然心中希望能洗刷靖康之耻,但金国的武力过于强大,面对强敌,他无力抵抗,只能忍辱求和,接受了割地赔偿的条件。
这一系列屈辱性的谈判不仅助长了金国的气焰,金军甚至设下圈套,邀请宋钦宗亲自赴约谈判。
尽管知道这次谈判可能充满危险,但别无选择的宋钦宗带着大臣们踏上了这条无法回头的路。
最终,他们被金人一举扣押,成为了人质,北宋在靖康二年彻底灭亡。
此时,金国为了更好地控制宋朝,准备推立一位傀儡皇帝。
而秦桧作为宋朝御史中丞,曾向金国的元帅完颜宗翰写信,建议选择赵氏宗族中的一个最无能的人来做皇帝,以便更加名正言顺地控制局势。
然而,秦桧这封信究竟是出于对赵氏家族的保护,还是已经向金人表示了自己的投诚,历史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随后,秦桧作为俘虏被送往金国,并在那里待了整整三年。
这三年的经历,对秦桧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桧在金国被囚禁了三年后,声称自己亲手杀死了金兵守卫,历尽艰辛逃回南宋。
然而他的这一说法引发了很多人的怀疑。
如果秦桧真的能够逃回,为什么他还带回了妻子和大量的金银财宝?
根据史料,秦桧确实在金国获得了一定的重用,在这三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恐怕只有秦桧自己最清楚。
南宋官员虽然心存疑虑,但最终还是将这位自称是御史中丞的男子送到了宋高宗赵构面前。
面对赵构,秦桧开口说:“南自南,北自北。”
这个曾经主张抗争的文官,如今竟然站在了主张和平谈判的一方。
这一变化震惊了整个朝堂,却也恰恰符合了赵构的心意。
秦桧的“和平”主张,正是赵构一直希望能够推行的,只是因为外界压力,他一直没有敢公开言明。
如今,秦桧为他代言,赵构自然是欢喜至极。
凭借这一“契机”,秦桧迅速通过一系列手段,攀上了权力的顶峰,最终被封为宰相。
胡适之所以对秦桧有较高的评价,也许是看在他“忠诚”的份上——但这种“忠诚”,却始终是对皇帝,而非国家与人民。
为了讨好金国,秦桧坚决推行“南自南、北自北”的政策,致使宋朝丧失了多个重要的将领。
为了自己的私利,秦桧结党营私,在朝堂上步步高升。
然而,金国对秦桧的“忠诚”并不看好,认为宋朝早已灭亡,继续议和并不重要,干脆派兵继续攻打南宋。
赵构也发现,秦桧不仅拉帮结派,而且“议和”的进展完全停滞不前。
他最终在朝堂上大发雷霆,并宣称“终不复用”秦桧。
秦桧的宰相生涯,仅仅持续了一年。
4
此时,岳飞的崛起为南宋带来了新的希望。
岳飞率军与金兵激战,屡次战胜金军,震慑了敌人的锐气,被南宋百姓尊称为“万里长城”。
然而,赵构看到岳飞的威望不断上升,开始感到威胁。
为了削弱岳飞的权力,赵构与秦桧联手,秘密商议如何除掉岳飞。
在岳飞大败金兵后,赵构和秦桧终于做出了决定:答应金国求和,并同意以岳飞的性命作为交换条件。
秦桧早就将岳飞视为眼中钉,赵构也在暗中默许这一决定。
最终,岳飞被冠上“谋反”的罪名,惨遭杀害。
尽管岳飞蒙冤致死,真正的罪魁祸首却依然逍遥法外。
秦桧此时在权力的顶峰,朝堂上极尽奢靡,贪污腐化,百姓对他愤恨不已。
然而,9年后,秦桧却在上朝途中遭遇刺杀。
刺客未能得手,却依然在临终前痛骂秦桧为“叛国贼”。
从那以后,秦桧再也无法安然入睡,身体也每况愈下,恐惧与病痛最终让他死于家中,遗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配资-炒股配资官网开户-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配资平台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