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年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提到南宋经济的时候,提到了一个福建人:那就是泉州的蒲寿庚。不过教科书只是提到蒲寿庚家族善于搞海商,但是具体情况没说。
其实,蒲寿庚还涉及到南宋后期的一段血泪史。
1、南宋重用蒲寿庚
记得那时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提到过:蒲寿庚是阿拉伯后裔。
关于华夏人和阿拉伯人的交集,其实单看史料记载是不准确的——比如一般认为,阿拉伯人抵达华夏,最早应该是在汉朝以后——理由是汉武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并且西亚、北非甚至欧洲也因为丝绸之路的缘故和华夏加强联系。但个人觉得:其实先秦时代,华夏先民应该也能通过其他途径,和旧大陆其他族群取得联系。
不过不管怎么说,阿拉伯人大规模和华夏人产生联系是在隋唐以后——相比之下,波斯人和华夏的联系要早很多。
展开剩余77%阿拉伯人热衷航海和经商。而从阿拉伯抵达东亚,海路是最合适的。一般认为,蒲寿庚的祖先大约在北宋初期那会儿因为经商缘故在占婆国(按:占婆故地位于现在的越南南部,南宋灭亡后,不少南宋官僚出逃占婆)。之后蒲寿庚家族辗转搬迁到宋朝境内。
两宋比较重视商业,尤其是南宋。而蒲寿庚家族本身是阿拉伯人,还在占婆长期生活过。而但是南宋的海商商贸,不少交易对象都是阿拉伯人或者占婆人。所以,这对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来说,无疑算得上一门红利——要知道,唐朝的安禄山就是因为掌握N门语言,最终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红利。
蒲寿庚也因为这个背景,最终接触到南宋官方,并且被南宋官方册封为泉州的官僚,负责香料方面的贸易。之后因为蒲寿庚运营有道,所以不断被南宋朝廷提拔。
本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蒲寿庚会被视为一个善于经营的胡人官僚。评价也不会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
2、蒲寿庚的想法
蒲寿庚生活在南宋后期。
当时是西元1276年,元朝大军包围南宋实际上的京城临安。当时南宋的当家人是太皇太后谢氏——因为当时的皇帝宋恭帝才是一个几岁的小孩子。面对元兵的包围,谢氏想不出应对之策,无奈之下,只好向元兵投降。
理论上说,皇帝既然投降,南宋历史到底也该灭亡了。
但是,也有部分南宋大臣认为:当年靖康之变都没打崩宋朝,如今宋朝应该依旧有翻盘的机会。所以陆秀夫等大臣带着南宋的两位皇子出逃,在逃亡路上,赵昰被拥立为皇帝,这便是宋端宗——当然宋端宗也是一个小孩子。
端宗流亡朝廷的成立很快引起了元廷的追杀。在逃亡途中,端宗流亡朝廷的大臣打算逃到泉州,并且以泉州为根据地,对抗元兵。
此时在泉州掌权的蒲寿庚也得到消息:那就是端宗流亡朝廷打算到泉州安营扎寨。
不过此时的蒲寿庚倒是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宋恭帝已经宣布投降,那自己名义上还可以等着元廷派人来授权自己继续掌握泉州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端宗流亡朝廷的实力,还真未必能打得过元兵,自己如果和端宗流亡朝廷搞到一起,还真没好果子吃。
综合来说,就是蒲寿庚有了背叛宋朝的想法。
于是蒲寿庚命人封闭泉州城门,并且禁止端宗朝廷抵达泉州。
端宗流亡朝廷的大臣们很清楚:蒲寿庚打算投降元朝了。
3、蒲寿庚家族卖主求荣与落幕
端宗流亡朝廷的将领张世杰于是出兵和蒲寿庚打仗。蒲寿庚组织兵马对抗的同时,也宣布张世杰是乱臣贼子。
当时泉州有不少宋朝宗室子弟在这里生活。蒲寿庚索性命人在泉州城内搜捕宋朝宗室成员,而后全部诛杀。
而张世杰考虑到身后还有元朝追兵,于是也没办法和蒲寿庚继续纠缠,于是端宗流亡朝廷向广东方向流亡。
随后不久,元兵也确实追击到泉州附近。面对元兵抵达泉州,蒲寿庚主动开城,投降了元朝。之后蒲寿庚还积极帮助元朝继续追杀南宋流亡朝廷。
蒲寿庚本是阿拉伯人的后代,因此按照元的划分,他属于色目人,加上态度如此积极,所以元廷有必要重要蒲寿庚。
所以在整个元朝,蒲寿庚家族都一直做官。
不过,随着元的统治被明朝结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修复人心,认为不能助长臣弑君、下克上的现象,于是决定拿蒲寿庚家族开刀。于是朱元璋将蒲寿庚的后人都贬做奴仆。
发布于:辽宁省驰盈配资-炒股配资官网开户-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配资平台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